尚未有才,却已尽涸,愚人稍怯懦。
词无观止,文无向背
试问观止否

近五年中国志怪研究文献阅读笔记(一)

《志怪“小说”研究一百年——以文学、史学与文化史的研究转向为线索》王昕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摘要:志怪小说研究历来有文学性研究和历史研究这两条路径,各有其理路与困境。志怪的文学性研究发源于《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传奇出于志怪”、“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判断,受到近来研究以及出土简牍的挑战。这重困境根源于志怪小说定义与性质认识上的模糊。志怪“小说”乃是“子”“史”之间著述性的“小说”,文学性研究不能完全地阐释和评价志怪的整体性价值与意义。把志怪放回到国学体系的“子部小说家类”之中,进行知识史、记忆史等多角度的文化研究,或许是我们重新认知志怪小说的一条路径。

关键词:志怪;子部小说;研究方法

 

阅读摘要:

1、志怪的定义与范围,之所以较为模糊宽泛,是因为历代史志中并没有“志怪”之属,名为《志怪》的小说与其他在今天被视为志怪的作品,或为史部杂传,或为子部小说。

2、在近现代小说学确立的一百年间,志怪研究的主要疆域是在文学领域。研究者从文献整理、题材主题、表现手法等文学史的维度建立起研究的基础。

3、志怪小说的文学性研究,始于鲁迅1924年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其中的“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下两篇,对六朝志怪作了较全面的梳理。

4、传奇是否源出志怪?志怪是不是文学性的小说?志怪小说研究方法论的转换问题。

5、文学研究之外,志怪也是历史研究当中价值不高却经常使用的非正统史料。文学与史的研究从各自的立场阐释小说,难以揭示志怪的全面意义与价值。

6、只有将志怪放回到原有的历史语境当中,才能对其“小说”性质有整体性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整体性的认知,应该包括志怪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如古人的知识视野、思维方式以及志怪与政治、社会、思想的互动关系:首先是古代知识视野中的研究。其次是大众文化视野中的研究。三是文化史的视角拓展了志怪研究疆域,揭示了志怪小说研究新的意义空间。

 

阅读笔记:

这篇论文共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志怪的文学研究史”。作者从“志怪”一词的来源和定义谈起:“志怪”来源《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由于历代史志忠没有“志怪”的分类,所以“志怪”的定义和范围模糊宽泛。近百年间的志怪研究主要疆域是文学领域,研究方向主要有志怪小说的文献整理、题材主题和表现手法等。

第二部分是“志怪文学研究遭遇的挑战”。近年来志怪小说的文学研究受到以下质疑:1、传奇是否源出志怪。这个主要是探讨传奇源出史部传记还是志怪,探讨结果是皆有影响。2、志怪是不是文学性的小说。这里作者举《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妄稽》等例,认为这些志怪并不足以被认同为文学作品。3、志怪小说研究方法论的转换问题。作者指出目前对于志怪小说的研究,文学方向与史学方向皆有限制,文学强调文学性,史学着眼史料价值。

第三部分是“文化史的转向与研究价值的提升”。目前志怪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还原魏晋志怪的杂传与子书性质,从志怪与史书的关系,以及志怪作者的史家身份等方面入手,看待魏晋志怪的史料价值。但史学研究很少把志怪看作一个复合的、包含着物质文化与情感精神两方面意义的历史文献。作者认为文学与史学阐释力的不足是志怪小说研究文化史转向的根由,只有将志怪放回到原有的历史语境当中,才能对其“小说”性质有整体性的理解和认识。志怪本身的面目就是兼具子史性质的、包容性强的一个文类。

这篇论文对于志怪研究的方法和方向指了一条文史兼备的道路。在选择志怪研究文献为阅读方向时,我还在担心这一研究方向史学价值太少,或是太偏重文学。但这篇论文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将试着以“将志怪放回到原有的历史语境当中”的方法去思考。我希望我能找到一个立足点,证明志怪并非只是迷信思想,其意义与价值也适用于唯科学主义的今天。也希望现代的社会除了拥有冰冷的机器,还能拥有一抹绮丽的想象。


评论
热度(6)
上一篇 下一篇

© 试问观止否 | Powered by LOFTER